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聚焦 >

六看首位产业,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

  11月15日,省级第三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名单公布,太湖县功能膜新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功率船用中速天然气和双燃料发动机研制及产业化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分别上榜,实现了安庆在这两项上“零的突破”。

  但是,这并不值得炫耀。

  该名单已公布三批,包括29个重大工程、35个重大专项。单从重大工程来看,芜湖7个、合肥5个、六安5个,蚌埠、池州、铜陵、亳州分别有2个。而安庆只有1个。

  对于安庆而言,这样姗姗来迟的“突破”,与安庆经济总量排名全省靠前的地位、与举全市之力推动首位产业发展的氛围,极其不匹配。

  作为“三重一创”的重要内容,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是我省梯次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

  安庆的落后一步,暴露出我市目前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的首位产业发展还存在基础薄弱、产业低端化、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少且缺乏带动力等诸多问题。

  太湖,榜上有名

  “一期投资3亿元”“建设全球首条2700mm超宽偏光板用离型膜生产线”“产品将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到2024年,年产能达到9.4亿平方米,实现产值60亿元”……

  11月29日,在太湖金张科技有限公司年产9.4亿平方米功能膜制造工业园项目奠基仪式上,一个个项目介绍的关键词,都在指向同一个信号:太湖功能膜新材料产业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新”,还在于,关于这个产业的项目建设、研发投入、集群打造,已经不仅仅是太湖、是安庆的事,它已经上升到省级高度。

  因为,11月15日公布的省级第三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名单中,太湖县功能膜新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工程榜上有名。这是安庆市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太湖为何能榜上有名?

  答案在于,久久为功。

  十年间,太湖始终保持定力和韧劲,围绕构建产业新体系,锁定功能膜材料这个“首位产业”,工作精力聚焦、生产要素聚焦,从零开始,稳步推进。十年“膜”一剑,截至目前,太湖县功能膜企业已经达到29家,生产总值较去年同期增长34%,预计明年增幅将达到50%。

  答案在于,高起点规划。

  2017年初,太湖县聘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智库,在全市超前启动首位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站位要高、要面向全国和世界领先水平。”太湖县委书记程志翔全程紧盯编制规划工作。这个规划编制完成后,未来太湖功能膜材料产业发展目标、措施,清晰明确。

  答案在于,超前谋划。

  对于申报重大工程,太湖县“蓄谋已久”。经手申报工作的太湖县重点办副主任朋亚平告诉记者,2017年初,太湖县启动功能膜产业规划编制之时,太湖县委、县政府便在考虑编制规划完成之后,怎样一步步推动“打造全国知名功能膜材料产业基地”这一目标的实现。“重大工程是新兴产业基地的后备力量,我们必须要拿下。”朋亚平说。

  时间提前一年,太湖县发改委、专家团队和企业就已启动相关筹备工作,摸排、走访全县所有功能膜企业、认真解读前两批重大工程申报通知、精准把握产业方向……

  当2018年第三批重大工程申报通知下达的时候,太湖县申报材料已经摆在了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的办公桌上。

  8月15日,重大工程评审会召开,太湖县县长朱小兵答辩。“这是对产业发展重视的直接体现,是重要的加分项。”市发改委产业科副科长刘坤说。

  如果说,一心一意、久久为功的政策支持,是功能膜材料产业在太湖迅速集聚壮大的推力,那么,众多企业对做“细分市场的巨头”的孜孜追求,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商招商,则是太湖功能膜产业从“聚变”到“裂变”发展的内因。

  参与此次申报的4家企业,凭借自身实力,成为申报成功的坚实基础和最重要的砝码。

  “没有创新,申报一定不会成功。”金张科技人事行政部部长吴传耀说,企业从创立起,就瞄准行业蓝海市场,与复旦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合作打造高品质人才团队,加强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做到每年或每半年更新一次新产品。目前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刚刚动工的新项目实现国内关键技术突破,摆脱日本韩国供应限制,带动产业向国际化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富印新材料,新项目打破OCA光学胶核心技术国际垄断,改变显示触控领域上游材料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局面,市场前景广阔。

  深蓝科技是国内唯一生产40DB纳米电磁屏蔽膜企业,新项目将打破国外对我国高端技术的封锁,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市场前景广阔。

  太湖方舟新材料科技,新项目实现国内高模量聚酰亚胺薄膜生产关键技术的突破,填补该领域产品国内空白,市场前景广阔。

  纵观4家企业,每一家都至少有十个人以上的技术团队;每一家都与高校、研究所合作成立研发机构;每一家都有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在推进……一个接着一个“卡脖子”的技术在这里实现突破。

  “目标企业”的吸引力,形成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十年间,太湖功能膜新材料产业从一家企业发展成以金张科技公司为龙头,以集友、润邦、华强、富印、联邦、方舟等企业为主体,以乐星科级、赛迈特、川马等企业为延链、补链的“首位产业”集聚群发展态势。

  现在,有了省级重大工程的加持,太湖县功能膜新材料产业发展将更成体系。

  根据申报材料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太湖县功能膜新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实现产值超25亿元,年均50%以上增长;税收达2.8亿元,年均30%以上增长。

  “0”的突破与“1”的失衡

  太湖,榜上有名;

  安庆,“零的突破”。

  看似,值得欢欣鼓舞;细思,却有些心酸。

  2016年,第一批重大工程和专项申报。申报范围为精准医疗、核能装备、芯片等高端新兴产业。

  我市无一家符合申报条件。

  2017年,第二批重大工程和专项申报,申报范围放宽,主要为精准医疗、下一代机器人、数控机床、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公共安全等领域。

  我市组织申报了8个工程5个专项,涵盖数控机床、下一代机器人和大健康三个领域,却没有一家申报成功。

  2018年,第三批申报,申报范围进一步放宽,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这些产业大部分符合我市各地“首位产业”发展方向。

  我市组织申报了2个工程4个专项。

  结果是,1个工程和1个专项申报成功。

  而此时,全省三批申报,共有29个重大工程、35个重大专项获批。安庆不仅被合肥、芜湖、蚌埠甩在身后,跟六安、池州、铜陵、亳州等市相比也落后一步。

  各地、各企业挤破脑袋想要申报的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到底是什么?

  根据定义,重大工程是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的后备力量,是指发展潜力巨大、占据产业链高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已经产业化、具有一定发展基础,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能够培育成对本省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重大专项是重大工程的后备力量。

  “从重大专项到重大工程再到重大基地,这是梯级培育的过程。进入这个战略布局中去,不仅是对产业方向的肯定,也对我市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首位产业有重大意义。”市发改委总经济师吴爱德说。

  “对我们企业而言,一个是有了资金的支持,比如说,我们的新项目投资,按照10%的投资额补助,明年我们能拿到1000多万。”吴传耀告诉记者,更深远的意义是,企业的产业方向和政策方向相匹配,也是对企业最好的正面宣传,让他们对下一步发展更加有信心。

  “对我们县而言,首位产业提升到了省级层面,无形中扩大了我们产业的影响力。”朋亚平说,这对推动产业进一步集聚发展意义重大。

  “意义重大”,经济总量排名全省靠前的安庆却仅有“1”的成绩。

  今天,我们在进入省级重大战略部署中棋差一步。

  明天,也许就会陷入更加被动的“跟跑”局面。 

 

  我们差在哪?

  项目申报,既是对实力的检验,也是问题的放大镜。

  和太湖一样,我市所有县(市)区都在聚力推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首位产业发展。

  为什么其他县(市)区没有申报,或者申报失败?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数据上来看 ,我们成绩不差。”市发改委产业科副科长刘坤说,目前安庆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310家,明年有望突破400家;1-9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幅达到21.3%,增幅全省第5。

  数据光鲜亮丽,却并不代表实力强大。

  刘坤经手过参与前三批的申报工作。他回忆,每次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申报通知发下来,他们下去摸排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效果都不理想,各县(市、区)也报不上来。“很难想象,哪怕是勉勉强强报上来的,很多也有‘擦边球’之嫌,被刷掉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刘坤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产业本身不强,申报材料写得再好也没用。

  刘坤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今年申报重大工程的安庆市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申报企业是环新集团。但项目虽然是“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但产品依然是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并不涉及电机驱动、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这样的项目,都到不了专家评审环节,就直接被毙了。”刘坤说。

  中创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参加过第二批和第三批重大专项申报,但都止步于初审。总经理助理方玲分析说,企业申报的高端卵磷重大新兴产业专项,虽然有一些技术突破和市场前景,但是与申报标准里“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技术集成,开展工业化试验或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有形成产业集聚的前景”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另外,企业现阶段的主营收入和税收也达不到标准。

  没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项目规模达不到要求,产业方向打“擦边球”……没有申报成功的案例成为我市首位产业发展短板、不足的“缩影”。

  而从全市“四督四保”和首位产业调度会上的汇报情况,我们也可以窥探一二:

  潜山市,大多数医药健康产业企业从事一般药品生产和加工,多数企业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低。

  桐城市,首位产业中许多企业还只是部分生产向节能环保和智能制造融合,企业总体生产还无法达到智能化和节能环保型。

  望江县,申洲纺织作为纺织服装产业龙头企业,因其原料采购,商品出口都不在望江县内完成,产业带动不明显;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安达尔公司目前停产,尚未发挥龙头企业集群作用。

  宿松县电子信息产业占比低,且存在新增电子信息规上企业不多,动能不强,后劲不足,产值及增加值增幅放缓;纺织服装产业整体档次偏低,无自己的品牌。

  怀宁县,现有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抗压能力弱,一些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低,缺少自主研发的产品,竞争力不强。

  岳西县,大健康产业层次不优、产业链不深、企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偏重于观光旅游、中药材粗加工、农产品种植等传统产业;龙头企业缺乏,技术研发投入不够。

  宜秀区,食品首位产业有龙头基础的企业仅旺旺,本地配套企业产品不被旺旺认可,难以形成合作,完整产业链打造困难重重。

  ……

  首位产业关系到核心竞争力,代表着我市未来产业的最高端。

  但纵观各地,符合省级重大工程和专项产业方向,符合产业前景、技术先进性、技术成熟度、龙头企业、核心项目等硬性要求的项目、企业,少之又少。

  “产业基础薄弱,没有‘卡脖子’的技术,行业中高端的企业少,有牵动作用的项目和龙头企业少。”吴爱德分析说,企业还是“单打独斗”的多,集群发展效应不明显。

  首位产业发展要久久为功

  短板和不足,必须要正视、面对、拿下。

  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产业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大、品牌影响力较强,龙头企业引领发展、骨干企业竞相发展、产业链配套集群化发展的首位产业,势在必行。

  为此,今年,市委、市政府推出“十个一”工程,举全市之力推动首位产业首位发展。

  几个月来,各地“十个一”工程推进迅速,热火朝天。首位产业产值也发生明显变化:2018年1-10月,全市首位产业产值实现952.9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4%,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9.4%和3.5个百分点。

  但是,在推动首位产业发展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引人质疑。

  “能否被纳入首位产业,到底是看企业的产品,还是生产的手段?”市经信委一位工作人员提出,桐城市智能制造产业把鸿润集团纳入统计,而且作为龙头企业,存在争议。

  而通过查阅资料,记者发现,安徽鸿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列为安徽省传统产业发展重点企业,生产羽绒被、羽绒枕、羽绒鞋等产品。至于为何将一个传统产业发展重点企业纳入智能制造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来,无从得知。但是,对于桐城来说,将现有总资产42亿元的鸿润集团纳入统计,无疑将提升首位产业的体量和占比。

  该名工作人员透露,首位产业统计都是靠各地上报,其中“似是而非”的情况有不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评价说,当首位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只有正视自身问题,围绕“十个一”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才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在明显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以一个长远的战略眼光来选择产业发展方向,还在为大而好看的体量、数据“自欺欺人”,而不是潜下心修炼内功,未来发展前景堪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