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上午,在位于桐城市孔城镇光明村的长发农技合作社育秧工厂,十几名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在育秧流水线上进行秧盘制作。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一块块相继完成装土、配水、撒种等工序的长方形秧盘从传输带上“诞生”。3月初以来,这家育秧工厂持续紧张运行,为种粮大户提供育秧服务。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育秧作为水稻种植的第一环节,是春耕生产中的重中之重。孔城镇通过推广工厂化育秧,提供保姆式服务,开启育秧新模式,带动种植户春耕备耕,助力粮食生产。
为满足周边种粮大户的需求,几年前,长发农技合作社投入资金100余万元购买了秧盘等设备,建立起了机械化育秧生产线,实现了育秧全程“一条龙”服务。
长发农技合作社负责人汪前中介绍,通过机械化育秧“一条龙”服务,做出来的秧苗苗齐苗壮,出芽率提高20%。此外,通过这个社会化服务,大户能够得到实惠,基本上能保持增产15%-20%左右。
据了解,长发农技合作社是孔城镇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大力支持与培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今年到目前已累计服务当地及周边十几户种粮大户,在再生稻代育、代插、代收以及后期的植保防治等方面,服务面积达到4000多亩。
为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近年来,孔城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扩大粮食面积上下功夫,在粮食种植结构上进行调整,扩大再生稻和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同时,依托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社会化服务,着力推行工厂化集中育秧,推行代育、代耕、代插、代统防、代收一体化,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实现省田、省本、省时、省工,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让种粮大户直接受益。
孔城镇古井村种粮大户伍德祥,目前有近千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几年前,他开始采用社会化服务完成育秧、插秧环节。
“今年有200多亩田由合作社代育、代插,我们把田整好,提供种子就行了,其他的田我们自己直播。”伍德祥说,“以前育秧、插秧最头疼的事就是人工难找,这种社会化服务非常好,省时省力,给我们种粮大户带来不少方便。”
孔城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丁俊贵介绍,从2018年开始,孔城镇不断推广再生稻种植,2021年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4700亩,今年面积能够达到8000亩,推动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机械强农的目标。孔城镇把农机和农艺结合起来,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四新”技术通过专业化服务组织推广到千家万户,使得广大粮食种植户特别是水稻种植户实现节本、增效、增收。
(通讯员 吴磐 全媒体记者 罗少坤)